继承红色基因 高擎精神火炬
——灯明寺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程、深化爱国主义
教育活动的调研报告
灯明寺是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热土,东光县抗日战争时期的十件大事有六件发生在灯明寺,东光县第一位共产党员、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、第一支抗日武装、第一所军政学校、第一次抗日战斗重大胜利、第一个省部级干部都出自这里。2011年,镇党委政府筹资兴建了东光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,激励全镇广大干部群众高擎革命前辈的精神火炬,顽强拼搏、艰苦奋斗,形成了一种“坚韧不拔、锐意进取、公诚勤朴、一心为民”的灯明寺精神。为继承先烈遗志,弘扬红色文化,灯明寺从未间断爱国主义主题教育。
一是灯明寺开展以“传承红色基因,争做时代标兵”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,组织机关干部50余人参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2次,瞻仰纪念碑、聆听红色抗日历史;重走红色战史“三打灯明寺”抗战路;集中收看《肖华挺进冀鲁边》电影,面对党旗紧握右拳,重温入党誓词,感受党性庄严。二是开展“红色经典进校园”活动,成立以镇宣传委员为组长的宣讲队,赴中学、小学讲述革命前辈“肖华、石景芳、王路明、东于8位抗日烈士、妇救会、儿童团”的抗日故事。三是灯明寺中小学组织开展烈士扫墓活动,清明节赴纪念碑为烈士扫墓。四是建军节,由镇团委组织,在灯明寺中学开展的“班级红色故事诵读”和“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”演讲比赛,培养了学生爱家乡、爱祖国的情感,学生们纷纷表示内心泛起对先辈的崇敬,收获了革命精神,是一次不平凡的心灵洗涤,他们将不忘初心,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。五是开展“歌唱十九大 红歌响天下”活动,组织全镇老干部合唱团、青年干部合唱团、镇直部门合唱团、教师合唱团代表、学生合唱团,五支队伍代表唱响红色经典歌曲,重温长征岁月,缅怀革命先烈,对全镇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人心的红歌教育。
一是教育基地缺失。放眼望去,全镇红色教育基地,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严重不足、质量也不达标,仅有的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房屋简陋,展览形式单一,基础设施落后,管理人员业余,纪念碑破坏程度较大,纪念亭维修跟不上,知名度不高。革命老区形式主义比较严重,历史感、仪式感、存在感不足。
二是文化底蕴不厚。红色文化资源单一,挖缺力度欠缺,抗日故事、革命事迹单薄,遗址基本没有,保护程度不够,红色文化处于边缘地位。
三是传承断代。村里老一辈革命事迹的见证人和知情者寥寥无几,缺少一支专业的“传承队伍”,负责采访、记录、讲述、翻译、传承,出现了“断代”现象。
一是树立典型引领。先进典型是旗帜和榜样,是最鲜活的教材、最直观的导向,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,能够引导和激励人们向上向善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中国革命历史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,党的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先进典型总能不断给人们心中增添正能量,树立先进典型人物,组织宣讲队,挖掘革命历史,还原红色故事,利用网络、电视、“村村通”定期宣讲,渲染尊重革命前辈,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氛围。
二是创新活动形式。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灵魂、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,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需要创作并推出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精品,用一系列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艺精品使我们的红色基因活起来、传下去。组织“红歌对唱”、“红色故事人人讲”、“红色文学诵读”、“重走长征路”活动,寓教于学。将其融入人们日常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真正使之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广撒深播“红色种子”,使红色基因能深深印在人们脑海、时时落到行动之中。比如,以“七一”、“八一”、中央红军长征等重大党史事件为切入点,策划开展“纪念先烈、报效祖国、圆梦中华”“激活红色基因,弘扬红色精神”等系列红色主题实践活动,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,把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教育,结合当地抗战历史,让乡土教材走进课堂,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、校正价值追求,做到爱国爱党跟党走。
三是注重实践。“走出去”,去革命老区、革命遗址参观交流,学习成熟老区建设经验,建好本地红色文化阵地,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红色博物馆,红色主题旅游小镇,有了阵地才有主心骨,才能稳人心,才能激发文化自信,锻炼党性,陶冶情操。